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张秀彬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所以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就强调了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在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要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老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正面引导,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为主。如要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的习惯,首先就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要用适当的称呼,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早上到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及道别。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说歌谣的方法来渗透养成教育。当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道理时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指正,对做得好的方面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我本人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经过这十几年工作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孩子的特点,如:我要求幼儿喝水时,我做示范,让幼儿跟我学,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好的效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言传身教,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年龄小,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