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011-11-2120:30:00|By:爱惜]今天,我细细拜读了虞大名老师的《怀念等待》,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思。文中写道:不知何时,也不知为何,课堂之中,教师放弃了等待,因此,一堂堂课竟是那般的“行云流水”——对于教师的很多提问,孩子们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百密而无一疏。我不知道,那些问题的价值何在?对于孩子们真正的难点、重点,“好心”的教师,总是用诗意的、艺术的,无懈可击的语言,“教给”孩子。我不知,这是启发、是给予、还是卖弄?对于孩子的“不入流”的回答,性急的老师,或打断或阻止,或移花接木取而代之。我不知,这是不是断章取义?这是否会领孩子们的心很受伤?对于公开教学,教师们总不愿让孩子们动动笔,写写字,做做练习,因为,孩子们动笔不动嘴的时候,教师需要等待,而等待会断了师者教的“气脉”,从而难以一气呵成!在那些老师眼里,等待就会冷场,等待就是浪费,等待无异于失败。我知道,对孩子而言,灿烂的智慧的火花定绽放在教师的等待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用鼓励的目光等待,用四两拨千斤的点拨等待,用平静的心态等待,更用事实在在的时间等待,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啊,定会静下来,沉进去,想开去,最总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如此的学习,才会真正可到孩子们的骨子里,明在孩子们的心坎上。如此的学习,才会真正点燃孩子们生命的活力。虞老师的观点或许对我们一线老师有些误会,但他的很多话却让我觉得是肺腑之言。常常出去学习倾听那些优秀老师的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惊叹于他们设计课堂和驾驭课堂的水平高超,孩子们个个一点即通,滔滔不绝。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是那么无懈可击,完美无瑕。回来以后就想如法炮制,哪怕是别人的十分之一学生也会受益匪浅。然而操作起来却伤透脑筋——等了“半天”也答不出问题。心里就愤怒、恼火、等不及,效果可想而知。读了虞老师的《怀念等待》,我深深反思:我为什么不用鼓励的目光等待,用平静的心态等待,用实实在在的时间等待,让孩子们啊,静下心来,沉进去,想开去,最终柳暗花明。评课的时候,不管是好心的领导还是好心的同事,常常提醒“给足孩子时间”——给足思考的时间,给足讨论的时间,给足读书的时间。。。。。。给足时间就意味着教师需要等待,耐心的等待。因此,不要让“等待”只能怀念,让我们现在开始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