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竞赛说课稿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究性教学”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加、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究(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究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究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沟通、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育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异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难点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教法和学法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1)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法律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老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老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