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症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2.作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3.急诊室环境3.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3.2每日定期空气消毒。4.入院介绍4.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4.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5.生命体征监测,作好护理记录5.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5.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5.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5.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8.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8.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8.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8.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8.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8.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8.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禁用镇痛药物。8.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8.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作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11.关心患者,作好情志护理。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5.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15.2作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二.三.四.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1.护理评估1.1生命体征。1.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1.3心理社会状况。1.4辨证:表热症,半表半里证,里热症。2.护理要点2.1一般护理2.1.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2.1.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2.1.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2.1.4对于实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2.1.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教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更体位。2.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2.2.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2.2.2神昏瞻语.肢体抽搐等情况。2.2.3吐血.咯血.纽雪.便血.溺血等情况。2.2.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2.2.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2.3给药护理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2.4饮食护理2.4.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2.4.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2.4.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2.5情志护理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2.6临证(症)施护2.6.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与背部刮痧,取脊椎两侧(督脉--华佗夹脊穴),第二胸椎旁开两指(膀胱经:风门穴),以助热退。2.6.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取十宣放血以降温。3.健康指导3.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3.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3.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3.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3.5积极治疗原发病。3.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五.神昏因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