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城关第二中学校本教研管理规范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和领导校本教研工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在落实经费,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保障激励等方面负主要责任。教务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对校本教研进行组织管理,并负责提供服务指导。二、健全管理制度校本教研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包括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研修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激励保障制度,促使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1、健全理论学习制度。确保每月一次理论学习活动,并有详细的活动记录;帮助教师制订读书计划,要求教师撰写读书笔记,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交流学习体会。2、健全听课评课制度。校长、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课时,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要求听课25节以上,教师听课要求在20节以上,并有听课记录。学校教务处每学期要对教师听课、评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并有检查记录。3、健全专题教研制度。要建立健全专题教研制度,落实“新课程研讨日”、“新课程主题月”活动,保证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围绕一定的小专题进行,保证每学期一次的“对外教学开放周”活动有集中突出的主题。4、健全课题研究制度。要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校级领导每人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实验。学校要从工作安排、经费保障、评优选好、职称评聘各方面对课题研究人员予以倾斜并形成制度。5、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学校要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把校本教研经费作为最具增值潜力的投入,列入年度预算;要建立校本教研的评估激励机制,建立教师教研档案,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奖励、晋职、晋级和评优挂钩。三、制订教研方案学校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方案,要制订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具体工作安排,将《眉县2005-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意见》中规定的相关校本教研内容,有机地分解到学期的校本教研中。四、建立操作模式1、建立激励反思模式。激励反思模式包括教学笔记反思、问题梳理反思等基本形式:教学笔记反思。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日志,教学笔记,教学反思小记等形式进行自我对话,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省视和分析。问题梳理反思。在一个阶段性的时间内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重在问题梳理与检索,经验提炼与升华。2、建立同伴互助模式。同伴互助模式包括科、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帮扶,教学观摩研讨,教学论坛交流,教学专题研究、互动教研、网络开放教研等形式,目的是突破个人和学校的狭窄时空,以不定长为半径构建一个开放的大圆、一个立体的互助活动平台。3、建立专业引领模式。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走出低水平反复的决定性力量,学校要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加大对教师专业引领的力度,专业引领上要有教学骨干引领、专家报告引领,教育专著引领等几种形式。城关二中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交流制度一、日常学科教研交流活动制度1、开展名师引路和教师一帮一结队活动,使其各展所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进而达到共同提高。2、广泛开展教师之间的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每学期互相听课要达到10节次以上,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不少于5节次。听课之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3、教学反思制度。采取“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让教师反思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和每一次研究,并将反思的结果随时记录,为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例证。二、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1、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教师每个学期要提供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典型案例在教研组中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2、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教师随时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收获、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或闪光点、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记录,定期通过校园网或其它方式进行展示;并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集体讨论解决。如果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再定期在教研例会上讨论解决。三、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