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课例进行评析王瑞峰2013寒假培训如何对课例进行评析观念层面目标层面教学过程层面教学研究层面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同事之间对教学问题的切磋交流3.2%2.8%36.7%35.7%21.6%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哪种听课、评课的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57.7%24.6%0.7%5.9%11.1%教师需要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一、观念层面教育观层面教师观层面教育观层面1.课例设计中的教育观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本质解释为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调不断的刺激和反复练习。作为教学设计就要关注两个问题:①教师的教学操作;②学生学习结果的操作。认知主义:注重研究人的内部心理,强调个体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除了关心教师的教学操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操作这两个因素外,还要考虑另外三个因素:①学习者的特征;②知识的类型;③学习的信息加工方式。人本主义:人类先天就有学习的潜能,学习受动机的牵引而内发地产生。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建构主义:知识是发展的,是个体内在建构的。在教学中表现为:积极主动学习;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交融;累积性学习;目标引导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情景认知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问题情景的设置,建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磋商、对话互动的平台。2.如何对课例中渗透的教育观进行分析(1)课例的设计和设施是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之上?(2)就该课例的教学内容而言,所选择的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否合适?(3)课例的设计是否渗透了现代教育心理理论?(4)课例的设计和设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还是一种被动的过程?(5)课例设施中是否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和教师“教”的主体?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包括两个方面:1.新课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一系列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二、目标层面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1.一致性: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相对统一性。对课例进行评析时,应当思考:课例是否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与课程总目标一致?课例的教学内容目标是否与课程内容目标一致?2.准确性: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可行、是否有层次、是否可评价)。对课例进行评析时,应当思考: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层次性?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课例的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了过程目标?3.多维性:既有认知目标也有情感目标;既有行为目标也有过程目标。对课例进行评析时,应当思考:课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主要目标是否体现?课例中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培养学习的何种能力?就课例的教学内容而言,最适合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4.生成性:与预设教学目标的偏差或出现新的教学目标。对课例进行评析时,应当思考:课例是否体现了生成性目标?执教者对教学中可能产生的生成性目标采用了什么样的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恰当吗?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是否达到了一种和谐?三、教学过程层面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效果剖析2.课堂管理情况剖析3.教学艺术剖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