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探讨宝鸡文理学院附属小学刘淑君721007摘要:目的: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合作学习能力。方法: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恰当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结果: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结论: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获得知识的能力。关键词:数学课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同学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首先,学习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学习的内容应当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例如:“相遇问题”,为了让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有实实在在的理解,可让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口头编成应用题并解答。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真实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试题:王利和李春同时从学校出发,王利每分钟走60米,李春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俩人相距多少米?让小组合作,展开积极的讨论。果不其然,小组汇报时,学生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1)如果王利和李春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2)如果俩人是“背向而行”,则(60+70)×10=1300(米);(3)如果俩人既不是同向,又不是背向而行?其答案是介于1300米和100米之间的数。学生对于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洋溢着勃勃生机。此外,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也要适中,假如学习内容过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有可能消失,倘若太易,大多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结论或答案,那么合作学习也就流于形式,必定难于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二、恰当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于考虑周全的须发挥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呢?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这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如: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演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十个,盒外有3个,小兔说:我买9个,白菜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