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传说黄帝曾在此铸鼎,故名鼎湖山。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七星岩)齐名。该山为岭南的名山,幅员广阔,景胜颇多,以天湖、瀑布、古木、名刹著称。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行踪游记类散文一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请找出作者游览鼎湖山的行踪。[独立思考,全班交流,请同学在黑板上板书,请其它同学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正]近黄昏赶到鼎湖山——循声入山见到山泉——到半山看见满眼浓碧——暮色中达半山的庆云寺——晚饭后绕寺前庭院漫步——入夜借宿寺旁客房听泉三.深入探究文章中心这是一篇游记,(教师板书)请大家看看题目,齐读一下标题。你认为读这个标题时,哪个字的字音应该读重一些?归纳:单纯从题目上来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听”有一个过程:初闻泉声,循声而去,渐入山中,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联想起爱女因而爱上山泉,表现出山泉的活泼;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显现特有的亲情感受,把钟声和泉声化为老人和孩子,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到夜间,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另一方面,文章最后“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提示出泉水是鼎湖山灵魂的作用。全文描写的重点是泉,听是认识泉的手段。四.作业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鼎湖山的泉美在哪里?至少找出三点,在书上圈点勾画做旁注,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第二课时一.美点寻踪鼎湖山美,鼎湖山的泉更美,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好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说话。示例:1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二.赏析精彩语句示例:(1)我喜欢这一段: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动。这里的“湿”字既巧妙地告诉读者鼎湖山刚沐浴过细雨,又暗点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之意。(2)我喜欢这一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这个比喻句将草丛中小溪流淌的声音比作提琴声,“柔曼”一词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种声音轻柔、悠长的特点,同时这种柔曼之美也使人想起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寻找、品味,每人都要用大大的圆圈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字词,用自己的朗读展现你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交流]三.精读第八小节1、看第八小节,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泉声呢?小溪、涧水、无数道细流、飞瀑急流2、教师分析: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泉水展现在我们面前。3、学生自由朗读四.拓展探究——捕捉情感脉络景变则情变,在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音变则情变,作者的情感也随着他所听到的泉声而不断地变化,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画一画情感变化图。“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怅然、失望顿生雀跃之心——好奇、探究娇态想起爱女——喜爱如入清澈之境——轻快寻泉——怅惘品泉悟泉——陶醉五.作业:完成学习检测二、林中小溪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4、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学习:21、自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