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宝鸡市渭滨区职业教育中心周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过程,理解该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4.能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探求事物本质的研究方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通过物理学史料,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有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3.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分析阅读,让学生理解“实验+推理”研究方法,认识到“定律建立过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内容和意义2.惯性的概念3.理想实验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验证法、多媒体演示法、阅读分析法、启法讲解、互相讨论等多种综合运用【教学用具】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斜面木块、气垫导轨、充气机、滑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是没有进一步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研究动力学的知识。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他在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1分钟)(课件演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概念)1、在力学中只研究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2、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3、动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用途.4、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678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动力学奠基之作.1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物理知识来回来这样一个问题?运动着的车在撤去外力之后为什么总要停下来呢?”你同意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课件演示问题)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并引导让学生以生活实例或实验为依据证实自己的结论。学生举例,大家探讨交流。比如,用手推动小车后,撤去外力后,小车仍是运动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教师引导总结:(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理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不足:它是一种经验之谈,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来自于日常经验所带来的直觉认识.这种错误观点持续了两千年.教师引导: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奧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拉它。因此,人们直觉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联系的,当不再推、拉的话,原来的运动便停止。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上述结论:他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然而,在探究运动原因的“侦探小说”里,这正是由明显的线索引出的错误判断,而且这个“错案”竟维持了近两千多年。直至三百多年前伽利略才创造了有效的“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揭示了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今天让我们大家也来做一次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请大家根据前面的预习和桌子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两组实验来探索“运动和力”的关系。(2分钟)(二)实验探究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桌子上的实验仪器根据课前预习自行设计实验,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内容:观察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