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有求知欲,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长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缺乏积极主动性,学习比较被动。要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经常可以通过外在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同一种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获得不同的结果;相同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可能出于不同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因素,在影响学习行为的同时,也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和作用的中介是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皮、投入的心理状态。学习积极性的外在表现(注意状态、情绪倾向、意志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意识状态和指向、集中;“情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的心理品质和特征。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三种:即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是内部因素,产生于学生自身,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求,源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求知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学位、社会地位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拉力。压力是学生必须遵循和服从的,学生在这种要求下产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时、因人、因地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术。一.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通过反馈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提供反馈要清晰、具体,还要及时、经常。在提供学习结果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表扬与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但是过度的奖励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人为的“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答案的有关情境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等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把握好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任务的适合度,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都不能构成问题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1.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4.问题情境的创设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在教学开始时,也可以在教学中和教学结束时。5.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与教材、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堂情境,有效的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学生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方式,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学生把失败结果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因素时,会对未来的成功失去信心,期望降低;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等不稳定因素时,会使其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对成功的期望也会增强。因此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失败。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效能感。预防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且不可控因素,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