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18.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7给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约定、隆重、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课题,晓背景。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聊聊一本书《史记》,把书翻到95页的“资料袋”。史记是由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其中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而秦国又数七雄之中最强悍,常常侵犯别的国家,被其他诸国称为“虎狼之国”。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形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当时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付赵国,主要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始于较强势的秦国和较弱势的赵国之间。(课件:战国形势图)2.出示课题:(课件:课题)将相和(板书),齐读课题,解释课题:“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1.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2.老师这有几个词语,在我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觉得有几个字比较容易读错,你们能正确地读出来吗?(课件:生字新词)允诺胆怯拒绝乘机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4.词语会读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课文有几个故事组成?(指名说一说)5.其实这篇课文有个特点,每个故事结束之后,都有个小结段,快速地浏览1课文,这出这几个小结段。(指名说,出示课件)6.同学们把这几个小结段齐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能不能从中找出关键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这几个故事吗?(齐读句子)好,谁能来说一说?(指名说)(渑池之会:这是一次在渑池的会见,文言文中“之”有“的”的意思,你可以把“之”加进去再说一说吗?)7.板书小标题,强调“璧”的写法。8.我们再来看前两个小结段,前一句话总结了上文的故事,后一句话引出了下面的故事,我们把这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段叫做——过渡段。对,过渡段能更便于我们了解课文内容。二、精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形象。1.通过课题我们就能知道蔺相如和廉颇最后和好了,这也说明他们之前不和不和的原因是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出示课件)2.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请同学们读读前两个故事,读文时看看老师给你们的提示:(课件)*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画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有感情朗读。*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他的特点。3.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预设一: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抓住了秦王对璧的喜爱和好奇心,顺其心理,做法合情合理,秦王怎么能不上当呢!那你们觉得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呢?——柔和(指名读)预设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2子上!”“理直气壮地说”,什么情况下你会理直气壮地说话?对!理由充分,自然说话有气势,蔺相如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他是利用了秦王喜爱璧的心理,要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缓一步,好找时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真的硬逼,他会不会撞?会!他已经做好这种准备,足以可见,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大智大勇、机智勇敢。请同学们用理直气壮、坚定的语气来读这句话。(齐读)预设三:蔺相如想了一会,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