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学彰显的渠道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记录数学是一种文化,是我们古以有之的共识。可悲的是到了近现代,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剩下了工具性。作为似乎触摸到了数学教学本质的一线教师,对新课标再次提及“数学是一种文化”感到兴奋异常。“文化”,在这里我理解为“以文化之”,在很多人认为只有语文才能做的东西,数学也能做到!近日因为要讲一堂市小数年会的课,课上我需要用到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我的培训过程。第一天活动素材:五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题。活动要求:五人一组,分工合作写出答案。(注意不是每个题每个人都要有竖式,但是每个人每个题都要有答案。)活动片段: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计算,活动开始。叫同学名字的,大声嚷嚷的,站起来左顾右盼的……情绪激动,乱七八糟的5分钟后。师:现在小组内交流。沉默不语的,满脸怒容的,讽刺嘲笑的,无关内容聊天的……表情丰富的又3分钟以后。师:XXX组,请你们说。站起来的小组不知从何说起。师:从第一个说。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谁是负责算第一个的。最后发现5个题一个小组5个人居然没有算完整,第4题无人负责,第三题两人重复算,还每个人只有自已负责的一个题的答案。其余同学,听到对的答案面无表情,听到错的答案哄堂大笑。对这一次小组分工计算作一个总结:不会分工(没人组织分工,分工不明确)不会组内交流(组内交流什么内容?)不会全班交流(汇报时,同意怎样表达,不同意又怎样表达)宣布本次小组合作无效。然后就前面三个不会与学生交流。作出明确的要求:1、小组长负责分工。并作出示范。2、小组内交流,从第一个开始,一个题一个题讨论其合理性。并在自已的作业纸上写上每个题的答案。3、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从第一个开始,每人说出自已负责的一题。如果正确掌声六响通过,如有意见,请举手表达。第二天活动素材:5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题。活动要求:五人一组,分工合作写出答案。活动片段:师: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计算得出五个题的答案,活动工始。一部分学生大叫着组长的名字说:“我做哪一个?”“我要做第三个”吵吵1分钟后,才安静下来。沉寂2分钟后,课堂又热闹了。“XXX,答案是多少?”,“唉呀,咋还没算完嘛,太慢了。”,“拿来我检查。”……小组汇报时,能有序的说了,其余同学对同意的也能拍手通过了,对不同意的答案也可以举手更正了。混乱的场面没有了。但是,在小组汇报中,如果有人汇报出错的答案,小组成员会指责。(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组内交流时只注重了答案,不管对错,类似天抄答案。)今日小组分工合作的效果好多了。然后我又针对小组内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与同学们探讨了一翻:如小组里有人太慢我们该怎么办?(小组成员和他一起算)针对别人的答案你如何确定他是否正确?(让他说算法讲理由)当我们发现有人不会时又该怎么办?(小组成员一起来,把他带会。)还对小组长分工时有人选题的现象作了分析。让学生明白,这是分工,不是选工。第三天活动素材、活动要求同前两天一样。活动片段:师:小组合作计算开始。教室里只有几个小组长在轻声说话和同学们点头的动作。30秒不到教室安静得出齐,一分半钟以后教室又有了轻声细语,又3分钟后,教室恢复了安静。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请了一个小组汇报,过程用了不到1分钟。在明确知道自已小组答案全对的一刹那,小组成员们击掌祝贺。本次小组合作计算培训总结:1、活动素材知识点单一。五个题都是同一个知识点。2、题目数量便于分工。五个题对应小组5个人。3、活动结果:同学们有了分工意识,有了责任意识,有了交流意识,有了对一个问题认同与否的表达方法,有了关注别人,帮助别人的意识。在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培训过程中,孩子们有了收获,我也有收获。在后来的日常教学中,在面对一个新知识点时,我用上这样的方法,惊奇的发现:看似五个题,其实每人只有一个题,题量不大;小组里交流时,可以把不会的带会,实现课堂无盲点。责任意识,关注别人,交流分享,正确表达认同等等非数学知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