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史复习题1.“梭伦允许贵族保留土地——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但是他取消了债务,禁止债务奴隶,解放了那些已经因负债而成为奴隶的人。”材料体现梭伦改革的特点是()A.彻底性B.中庸性C.公平性D.民主性2.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3.梭伦以财产为依据划分公民等级,克里斯提尼以区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其共同点是A.剥夺贵族的政治权利B.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造成的不平等C.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D.打击氏族贵族,维护平民利益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上引言论应该是()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的总结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7.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分封制8.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9.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0.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11.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2.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1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用意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14.王安石变法中,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的措施是()A.市易法B.均输法C.青苗法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