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专题课教学设计----梁启超梁启超教学目标:1、了解梁启超的出身、社会地位、生平事迹。2、小组讨论梁启超所取得成就的原因,与历史人物比较。3、在讨论和比较中明确:人人都可青史留名,关键是看你为当时社会贡献了多少。从而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讲故事、小组讨论、做比较学情分析:在同学们学习了《戊戌变法》一课,对梁启超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课外搜集材料,课堂上展开对人物的评价和与历史人物的比较方面,就比较充分也容易多了。作为一个江门人,梁启超既是我们的骄傲,他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导课本册历史课本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近代的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收复新疆的左宗堂,变法图强的梁启超等等。而今天,我们以梁启超为例探讨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的原因。二、课堂讨论1、同学按要求分组介绍梁启超的事迹(讲述他的故事)出身与社会地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是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少年中国说》。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1933年,文学大师巴金乘船游览了新会天马河中一棵冠盖300亩的古榕树,写下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他在文章结束的部分写道:“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那里就是朋友梁的家乡。”这里所描写的,便是梁启超的故乡。1873年,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凤山之下茶坑村一个私塾先生之家。先生辞世已久,但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于曲折盘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广植葵、榕、柑、橘,绿野无极,人声少闻。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在新会人眼里,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当地人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启超幼时出口成章的故事。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还有一次,梁启超给来访的客人敬茶,客人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梁启超回应道:“写字狗扒田”,两个人用的都是新会俗语。客人诵:“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即对:“南国人怀召伯棠”。才思之敏捷令人惊叹。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0岁前往广州应童子试时,当众以盘中咸鱼为题作诗,“神童”之名传遍乡里。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他曾令授业先生发出“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叹。一度沾沾自喜的梁启超,直到18岁时第一次领教到康有为“新学”的“大海潮音”,才如“冷水浇背”,毅然舍去旧学,投奔康有为门下。梁启超拜师记梁启超比康有为小十几岁,可是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岁就中了举人,人们夸他是"神童"。他很赞成康有为维新变法的主张,慕名去拜访康有为,说明想拜康有为为师的意图。康有为说:"您是举人,我是秀才;您功名比我高,何必来屈就呢?"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