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一节课上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即备课)。认真备课,不仅对新上课的教师或上新课的教师,就是有相当经验的教师,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现实教学中,不认真备课、为了检查而应付备课、甚至不备课就走进课堂的教师也是大有人在的。如果教师抱有这种工作态度、不仅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也会给教育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根据目前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上和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前认真编制一学期的学科教学进度凡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备课之前,都应认真地制定本学期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进度,除自留一份外,还要交学校教务处或教科室一份。因为它是执行学科教学计划和完成课程标准(或教学林纲)要求的准绳。对于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这项工作,在备课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太认真。1、多数教师对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总时数采取“平均分布”,此分布法虽然:“平均”,但是“不合理”。2、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时,安排得“前紧后松”,造成提前结束课程。3、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时是认真的,可是在执行计划时又是随意的,自然会受到惩罚。笔者认为编制一学期的教学进度是有一定依据的,不是随意的。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根据学校的要求。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教学教研活动从上到下步调一致,也避免了在教学工作的安排上互相发生冲突。另外,在编制一学期的学科进度时,一定要分布合理,不仅要把本学期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容光焕发下,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难点,并把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尽量充分些;另外,对其他预想不到的一些活动,在制定教学进度时要留出机动时间。二、教师备课的“源”在于认真钻研教材教师备课,既不能单凭课本教材来编排教学内容;也不能“主次倒置”将“课本”当作“参考书的补充”来着手备课,更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的基本内容去另搞一套。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自己的认识之中并化为自身的东西。1、在确定教材内容时,教师应进行思考:(1)能够迷住我的学生的心的是什么?(兴趣)(2)我的学生需要什么?(有用)(3)对我的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价值)2、在编排教材内容时,教师要进行考虑:(1)哪些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2)哪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3)学生在哪些方面会有不同于自己的看法?等等。备课时,教师若能在明确地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之后,再去探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生动活泼的接触点,进而去组织、编排……这样,才能称之为是在为学生备教材,而不是为备教材而备教材。三、备课时,“重点”要找、“难点”必寻、“关键”不能被遗漏在备课时,大多数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或新任课的教师往往把“关键”这一环节给遗漏了,这是不对的。因此,人们常说“重点易找,难点难寻,关键被遗漏”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有它一定的重要性。1、必须抓住本节的重点,一节课的“重点”就是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核心,它可以从概念、理论、=法则、公式或方法中去找。2、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寻找本节内容的“难点”,其确定方法在于:(1)有的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了解的又少的;(2)由于知识本身的隐藏性较强,学生一时识不破的;(3)某些知识在使用上灵活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4)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的;(5)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较强的;(6)知识内容较深湛,学生难于理解的等等,以上这些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形成难点。3、在此基础上,去认真地确定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关键”,其方法是:(1)必须在找出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进行;(2)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3)“突破口”反映的是解决问题的所在部位、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于同一教材,重点和难点可能是相同的内容,也有可能是不相同的内容;而是否能构成难点又会因人而异。在备教材时,如果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