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从庸俗到杰出《芬兰道路: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讲述芬兰教育改革故事,系统、清晰地阐述芬兰教育创新之道的书。由芬兰知名教育学家帕思·萨尔伯格撰写、台湾学者林晓钦翻译的。这部书,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芬兰教育的窗口,临窗眺望,我们可以欣赏芬兰教育的亮丽风景,一览芬兰教育的创新之路。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这本书的主题是芬兰和芬兰人如何将他们的教育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表现庸俗的系统转型为现在这个杰出的典范。”芬兰是个北欧国家,其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不算大,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也算不上优越,且经历过战争的创伤,但在经济发展,尤其在教育发展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学生评估中(PISA),芬兰学生的成绩不仅一直名列前茅,而且一直保持全国学生成绩校际差距最小和个体差距最小的纪录。芬兰教育如何成功转型?又如何获得现在这样杰出的表现?芬兰教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改革与创新之路?见贤思齐与建构教育梦想在全球化背景中,芬兰人正视自身教育发展存在的差距,虚心向教育表现优秀的国家学习。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芬兰人具有见贤思齐的良好素质,同时他们更以平静理智的心态去思考如何见贤思齐。芬兰人在思考如何见贤思齐的过程中,建构起独特的教育梦想。这种梦想将吸纳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和维系珍贵的传统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他们在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先进的国际理念之时,决不盲从与随波逐流,甚至在某些方面敢于与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他们极其珍视本国的教育传统,努力思考“如何从其特有的教改传统中看待外部的建言”。因此,芬兰教育之梦,既具有鲜亮的国际性又具有浓郁的本土性,展现出二者的完美结合。对信任合作重视远胜于竞争芬兰创新教育体系所使用的政策,不同于众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其政策的核心基质是主张信任与合作。在芬兰人看来,良好的教育体系,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竞争或鼓励竞争,而是主张信任、合作和共享的责任心。他们对信任与合作的重视远胜于竞争。芬兰所实施的教育政策,旨在使整个教育体系内彰显一种信任与合作的文化。这包含政府对学校的信任学校对教师的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包含政府、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学生等各种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这种信任与合作,凝结其共同的责任心,从而使每所学校和每所学校中每位个体,都能自觉而愉悦地担当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使命。“芬兰能够成为教育典范的国家,原因在于它的教育体系不仰赖评鉴、标准化课程、高风险学生测验等影响学生未来甚巨的关键测验制度与成绩责任制度。”芬兰的教育体系没有严苛、僵化的评价制度,不使用任何外部的标准化测验考试,也不会对外公布每所学校和每位学生的表现差异。它充分信任教师,让教师自主地进行课堂评估,或者偶尔地举行一些常态性的全国抽样评估。芬兰是对学生实施考试较少的国家,同时也是学生“最少家庭作业时间”的国家。其结果,却出现了“考试愈少,学得愈多”,“教得愈少,学得愈多”的“悖论”。这种所谓的“悖论”,恰恰表明在教育系统内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因为它消解了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所导致的焦虑与紧张。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那样,“在芬兰教育体系追求良好表现的过程中,轻松的学习文化,不惧压力的教育环境,确实厥功其伟”。教师是人人心中的梦想职业书中的第三章集中展示了芬兰教师的优势。芬兰教育最大的优势或许是教师的优势。芬兰教育的成功转型与拥有优质的教师密不可分。在芬兰,教师职业变成了非常崇高的职业,成为最吸引年轻人的职业。“芬兰媒体经常针对后期中等教育毕业生进行职业志愿调查,在这些调查结果中,教师经常获选为最受推崇的职业,甚至胜于医师、建筑师与律师,成为人人心中的梦想职业。”芬兰的教师职业,也成为男女青年眼中最热门的配偶职业。芬兰对教师入职有较高的要求,即使是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也必须拥有至少一个硕士学位,同时也鼓励小学教师获取博士学位。芬兰人坚信:“好的老师,伟大的学校。”芬兰拥有优质的师资培训系统。这一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