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解遗传题的关键之一写基因型董启龙(长鸿学校生物教师412300)摘要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各地时不时地考到了一些遗传题,通过考生的反馈信息,一部分考生之所以不能做出完整的答案,问题之一就是不能很好地写出基因型。本篇以几道遗传题为示范,具体阐述了解遗传题中的最重要一环写基因型。关键词写基因型遗传题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伴性遗传与非伴性遗传基因型与表现型1几道遗传题例1:(2004年上海)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代全是红眼,自交所得的F2代中有红眼雌果蝇121头,红眼雄果蝇60头,白眼雌果蝇0头,白眼雄果蝇59头,则F2代卵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A.卵细胞:R:r=1:1精子:R:r=3:1B.卵细胞:R:r=3:1精子:R:r=3:1C.卵细胞:R:r=1:1精子:R:r=1:1D.卵细胞:R:r=3:1精子:R:r=1:1例2:(2003年全国)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杂合即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例3:正常双亲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男孩,那么,这一对夫妇再生一个同样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无疑,要把这三道遗传题做好,最大的前提是写出第一代的基因型,而有一部分考生往往就在此碰上了钉子,解题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那么,怎样锻炼学生写好基因型呢?笔者总结了如下写基因型的步骤(或思维过程),应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写基因型的一般步骤(注意:由于多基因遗传高中阶段不需掌握,以下叙述的只适合单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2.1确定题中涉及几对相对性状;2.2确立每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对显、隐性基因规定相应的英文字母;2.3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2.4按题目要求,着手写基因型。3结合实例详述各步3.1确定题中相对性状的对数因题中牵涉几对相对性状,题中各个体的基因型中必需写上几对基因。如例3中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不患白化病(正常)——白化病;不患色盲(正常)——色盲。在做题前在心中可将本题翻译如下文字:“一对既不患白化病又不患色盲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男孩,那么,这一对夫妇再生一个同样的孩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题中有几对相对性状就一清二楚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例1和例3中,有一部分学生会把雌雄或男女性别当作一对相对1性状,这是学生没有把性别与性状很好地区分开来。3.2.确立每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并规定相应的英文字母以表示对应的显隐性基因那么,怎样确立每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呢?根据不同遗传题所给的已知条件不同,特总结为如下几点:3.2.1.题中已经告知每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无需判断。如例2中的小麦的抗病(BB)与不抗病、高杆与矮杆(aa);马铃薯黄肉(Yy)与非黄肉、抗病(Rr)与不抗病,其中的显隐性关系一目了然。3.2.2.课本中已讲明的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要记牢。如例3中的白化病与色盲病中显隐性关系的判断就属此类。3.2.3.从前后代的表现型及后代的分离比的关系中判断显隐性。要掌握好这种方法,必需对下列六组交配类型的前后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后代的分离比了如指掌,灵活运用。(a)Aa×Aa3[A]:1[a];(b)AA×AA[A];(c)aa×aa[a];(d)Aa×AA[A];(e)Aa×aa1[A]:1[a];(f)AA×aa[A]。从(a)—(f)好象是一组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前后代表现型及分离比套出每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如例1中由第一代(红眼×白眼)F1(全为红眼)可与(a)-(f)中的(d)、(f)两组的前后代表现型关系套上,很简单地就可得出红眼为显性性状。3.3.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在写基因型时,即使前两步确定好了,但本步没有确定,也不能写出正确的基因型。因为,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写基因型的时候,必需把基因写在相应的性染色上。那么,怎样从题中信息捕捉到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