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等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影响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社会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我个人近三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生源复杂多样,大部分学生家庭特殊:有的是留守儿童,寄居在亲戚家或有爷爷奶奶带着;有的是来自单亲家庭;还有的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经济拮据……,这样就造就了一些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是这样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充分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人文科学知识,甚至是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有效的综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在教《集体的事谁说了算》这一课时有的同学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说话而随意插话,于是我马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言时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从而让那些不愿倾听别人说话的同学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从而懂得尊重他人。《品德与社会》是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例如,我在教《诚信是金》这一课时我用《曾子杀猪》这一经典故事片段作为导入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诚信是金》这一课中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二、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自主开放式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以及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江山多娇》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书本上的中国地形图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然后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这是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2.探究学习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式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通过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祖国一定要统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因素时,首先,课前我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籍、网址,并要求学生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的报道(如台独分子搞分裂活动,我要征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