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内容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针对农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结合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引导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克服和预防不良心理障碍,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心理健康内容、作用、培养方法存在认识偏差甚至误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策略。关键词:渗透心理健康农村初中思想品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其中心理健康是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占70%。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千变万化,如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老师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冷漠,无法与人和谐相处、孤僻、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考试焦虑、盲目的从众、攀比、过于自负或自卑、敌对情绪高、厌学、早恋等等。这些问题像阳光下的阴影,影响着学生,也困扰着教师,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也不时陷入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之外,与学校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引导不到位等,也有很大关系。同时,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限制,往往把心理问题同“有毛病、神经病、精神病”等同起来,都不愿意提及心理问题。严峻的现状警示着我们,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同时不良的内心心理可能会扭曲了孩子们的纯正心灵,阻碍着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此,从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势在必行,但针对农村初中生实际情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相应策略: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一)开展健康心理标准讨论,激发学生人格的自我发现。健康的个性心理是什么?这是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尤其在健康心理测试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算是个心理健康的人吗?明确心理健康标准,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依据、我们认为,一股脑地将现成的答1案交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发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是一种释放心理压力使之升华为正确观念的过程。(二)开展自我展示活动。自我展示是以自我优势抵消自身弱点,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为目的的,是以自我认识为前提又以自我设计为终结的。它能够从正面的角度消除人们的心理压力。为此,学生就要消除自卑感,坚信“我能行”。自我展示内容:自身性格特征;自身的良好品质;自身的能力与弱点。可以模仿中央电视台“非常6+1”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在自发性的自我展示中,使学生认识到,有爱好、脾气好、生气时不轻易发泄、做事有一股火热劲、对学习充满信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三)鼓励畅所欲言。在课堂上,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就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引进辩论这种学生很感兴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