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教师:王晓飞《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杨士岗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王晓飞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有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根据课标要求、《心脏和血液循环》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建构主义原则及“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对心脏和血液循环的知识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体验、模拟等实践操作,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新知。2.英国哲学家K.R.波普尔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设置“输液的药物到哪里去了”的问题情境,从生疑到到释疑,这个过程就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脑力激荡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3.刘默耕老师说过“要为儿童精心设计所要认识的实际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亲密接触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以便有效突破教材重难点,提高探究效率。4.“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努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环境,信赖、接纳每位学生,把赏识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也可以被他人评价,在互评中共同发展。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也是本单元的结束课和总结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这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认识了人体的肺等呼吸器官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的血液循环及其意义。来认识人体的心脏、心跳;心脏的功能及血液循环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教学方法:对于人体的心脏和血液循环,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清晰,这些内容不便于学生直接研究和学习,所以要用“解暗箱”的方法来探究人体内部的秘密。1.以描述、讨论、体验、触摸、模拟等方式,充分探究事物的外部表象,由此来推测事物内部的结构、功能,揭开人体内部的秘密。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的整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3.与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相结合,恰当运用挂图、模型、视频等,使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三、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和经验。五年级学生已对自己的身体结构有一定了解,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呼吸次数、心跳速度以及呼吸和心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心脏的构造、血液是如何循环的、脉搏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心脏和血液循环各自又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尤其是对心脏与血液循环这一过程,无法获得客观的感受。2.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能测量自己的呼吸、心跳次数以及肺活量,认识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因此,本课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获得,同时,借助科学模型、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形成知识体系。3.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五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要关心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参与活动的学生,考虑活动设计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全面性;对平时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勇于创新。让各类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都有收获、提高和发展。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过程与方法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3.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4.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2.知道体育锻炼给心脏带来的好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