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树英小学张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城子河区树英小学张坤一.课题探究的背景: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革命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减负工作质量的需要。研究立足于多学生的可行性,为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改变教育现状的需要,是我们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新一轮的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减负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校在新课高理念革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感到“探究”性学习工作好需要进一步改进,研究要立足于可操作性,真增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为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三.课题研究个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有两种解释:1.“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中起渗透作用。2.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主要是采取探究性的方式进行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探究专题,通过渠道主动的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四.课题研究的现状: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探究”性活动的问题,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虽然不少学校对这一问题与在不断研究,也有一些好的经验可借鉴,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细化每个环节,通过使教师转变观念,真正的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目的。五.课题研究原则:1.立体性原则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通过课程教材和科学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和教学改革既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也是减轻负担的本源。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实验对象和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学活动的意识。2.发展性原则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按照学生的发展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和各个环节。遵守干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每个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特点,按照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理解创新探究能力。六.课题研究的目标:1.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2.研究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运用“准备”、“立项”两个环节的设计而引导激活“交流”、“创新”诸环节及学生探究能力。七.本科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变传统的“要我学”和“我要学”,减少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准备:利用预习时间,教学自制学习目标,让学生预习目标具有一定顺序,从符合学生认识顺序为原则,便于一次学习,教师此时应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理解上带有共性的困难,这些的难易程度而或详或略。八.研究主要方式及实施步骤本课题将采用比较研究法和经验规律总结法。“比较研究”是指下列三层含义:一是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在时效方面的比较。二是实验班在“模式”改进后进行实效的比较。三是班级整体效应的比较.“经验规律总结法”有两层含义:一是个案总结,二是阶段性归路总结。实施步骤:1.准备阶段(2013.3~2013.5)2.实施阶段(2013.5~2013.7)3.总结阶段(2013.8~2013.9)4.推广阶段(2013.9起)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1.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