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例分析元宝山小学杨雪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选编本课的意图: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根据课标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爆炸、颤抖、瓦砾、砸伤、疾步”等词语。能用其中的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摘抄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朗读不能有感而发。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三、教法分析本教材的主编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一)情景表演法。(二)想象体会法。(三)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四)读写结合法四、学法分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教学流程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地震灾害的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导入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拓展延伸,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一、立体导入、明确目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刻骨铬心的时间悲痛的留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使我们8万多同胞遇难,这是王平久在汶川大地震后撰写的诗歌《生死不离》(课件),如今,山川已不再哭泣,家园正重新建起,也许一切都会过去,可那一次次生命的奇迹,却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忆,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自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认真品读,做批注。(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写的?)四、重点研读、品悟赏析1、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接着,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