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周大炜一、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起始性的概念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平均分》这节课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在教学本单元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但没有研究分东西活动里的数学内容。教材认为这种经历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只要从中提取数学内容,理解其本质属性,就能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二、教学对象分析“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平均分也是一个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学生知道什么叫“同样多”。比较容易解读什么叫平均分,并根据分的结果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但学生对于“份数”与“每份数”的概念容易混淆,把几个物体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的个数,有一部分群体会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但也有一部分群体会比较困难,对个体而言,平均分的方法比较单一。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构建平均分的表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把总数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理解,为学习除法做准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四、教学重难点学会平均分,比较不同的分法,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五、教学设计思路1认识平均分是学生理解除法的必要过程,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平均分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参与理解“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结果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其次,参与理解平均分的分法,通过不同分法,思考分得过程。最后,参与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形成由同样多到平均分,最后真正理解平均分。六、教学策略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组织教学时采用了以下方法:1.情境激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学生在操作分圆片的活动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直观演示操作: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我为每个合作小组的学生都准备了丰富、直观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这样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利用电子白板的标注、拖拽、资源等功能直观地感知到“平均分”。3.引导思考: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以及我们在进行按照“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时,要根据平均分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圆片。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平均分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花果山是连云港的标志景点之一,你们肯定去过吧?花果山的主人是谁呢?你看,孙悟空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孙悟空说:“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设计意图:设计周边的情景,运用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引入本课,目的是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注意。然后,用简洁而富有挑战性的话语“你会分吗?”激起孩子们的动手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分桃的活动中。】2.动手操作。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