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显宗中学九年级化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丁丽艳课题性质活泼的氧气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分析归纳教学资源仪器,药品,教材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给予学生直观印象,易于接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复习并检查预习内容问题设计: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2.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举手发言默写引入新课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可以放给学生看)而不是用肉眼去看?交流讨论氧气的性质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再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小结: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2.固氧、液氧均为淡蓝色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34页的活动与探究:氧气与木炭、铁丝、硫、蜡烛的反应要求:熟记实验现象与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能支持燃烧提问:如何检验氧气?提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与铁丝生锈现象一样吗?小结:剧烈氧化与缓预习口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口述化学性质的概念自学“活动与探究”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并填写表交流讨论交流讨论阅读理解35页表2-3下面的两段话慢氧化(铁丝燃烧的注意点)氧气的用途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应了物质的性质自学氧气的用途并作小结供呼吸,帮助燃烧课堂回顾课堂练习课堂检测: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3.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A.液态氧是没有颜色的B.氧气不易溶于水C.氧气密度大于空气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4.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5.检验氧气的方法是()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6.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A碳B硫C蜡烛D磷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8.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火星四射C发出淡蓝色火焰D发出白光板书设计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和硫反应:氧气+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木炭反应:氧气+碳-----二氧化碳氧气和铁丝反应:氧气+铁------四氧化三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贯通的。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学习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对于化学元素也不陌生,同时前面也接触了几种物质和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例如,学习第三单元时,通过电解水试验,已经得出了两个结论,即宏观上认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