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萨缪尔·贝克特课文写了什么?看了课文你有何感受?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生于爱尔兰,1937年定居巴黎。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和绝望。他积极参加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缪尔·贝克特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哑剧I》、《最后一局》、《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II》、《呵,美好的日子》、《歌词和乐谱》、《卡斯康多》、《喜剧》、《迪斯·乔》(电视剧)等。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剧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对话包含了一些什么话题?试将他们的对话按照话题整理出来。两人相聚→昨晚在哪过夜→脱靴子→忏悔出世→福音书的地图→两个贼的故事→等待戈多→英国人在妓院的故事→试着上吊→等待戈多关于“脱靴子”:*主人公爱斯特拉冈为什么总要脱靴子?*脱靴子反映出爱斯特拉冈有何特点?主人公无聊、苦闷,生活艰难痛苦。明明是“脚出了毛病”,却“反倒责怪靴子”,这放映出主人公遇到问题总是没能在自己身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关于“上吊”:*两位主人公为什么要上吊?后来为什么又不上吊?因为等待戈多无事可做,所以要上吊。因为树枝太细,无法承受主人公的体重,所以又不上吊。这一部分放映的是主人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哀。“希望迟迟不来,苦等死了人。”关于“戈多”:*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说:“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个希望。等待迟迟不来、不知几时会来的戈多,即是永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能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如何表现主题?提示:本文写及的几个关于“等待”的要素,它们有什么特点,让你联想到什么?它们有什么代表意义?本文给了你什么启发?等待的时间:黄昏等待的地点:乡间一条路上,一棵树旁,一个土墩上等待的主体: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爱斯特拉冈两人相聚昨晚在哪过夜脱靴子忏悔出世等待的过程:福音书的地图两个贼的故事等待戈多英国人在妓院的故事试着上吊等待戈多等待的客体:戈多等待的环境荒凉凋敝麻木、低贱混混噩噩漫长重复无聊——渺茫===〉现代工业社会下艰难的生活环境===〉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底层人、可怜虫===〉漫长寂寥、苦闷、没有出路的人生===〉希望、精神寄托一出两幕剧,登场的人物共有五个: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小男孩,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第一幕写黄昏的时候那两个流浪汉一见面就开始了语无伦次的闲谈与无聊透顶的动作。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要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波卓和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原来他们苦苦等待的人竟然素不相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他们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主题:作者用荒诞、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