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母亲的关门声儿时,我最习惯听母亲的关门声。(开篇点题)每晚,尤其是冬夜。每当我躺在床上,裹着被子眯着眼,关注着房内的动静。突然,门会被悄悄推开,一个纤瘦的身影-----母亲轻轻地走了进来。我会急忙转个身去,乖巧地闭上小眼睛。每回这时,被子总会跟我过不去。在我转身的瞬间,它会淘气地滑下去。而我眯开眼时,母亲则已来到床边,纤细的双手为我拾起被子,悄悄地拍一拍,接着便为我盖好被褥。然后,又迈着静静的步子走到门口。我侧过身去看,门扇子般地被合起。光线被门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细到看不见时,“啪”的一声极轻,锁洞咬住了锁舌。(细节描写)或许在他人耳中,这一声似乎那么微不足道。但在我孤单的童年,它是最动听的乐章。至今,仍回味无穷。而令我真正听懂的还是那件事。那天,母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她的卧室取一本书,出来时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母亲一样,缓缓地关门,不发出任何声音惊扰她,谁料,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事与愿违,触发感想,过渡自然)回到屋中,望着自己的房间,心里不是滋味,当初母亲或许也是怀着这样的一份心意去关门的。比起我,她的这种举动更为长久,更为深刻些,那一丝丝细线般的关门声,其实是长年累月爱的表现,而她,早已习惯于用这种方式传达爱。(感受)至于我,只会在需求帮助时,向她露出恳切的表情;在一帆风顺时,她便只能待在某个角落,继续默默的关心我。即使是那伴我几个春秋的关门声,我也只不过是享受着爱的付出,却从未想过回报,哪怕只是一声道谢,也没有。(感受)(划线句其实为下文的行为埋下了伏笔)我更没考虑到,这家中方位最佳的房间,开得最美的花,烧的最可口的菜肴,甚至是花纹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一切的一切都如这关门声中点点滴滴的爱,都属于我。我也明白,对于母亲而言,这绝对不是巧合。(由点—(关门声)写到面--(家里的点滴))现在,我聆听出了母亲关门声的内涵,那是一个平凡母亲给予她孩子最无私的爱!(点明主旨)于是,我再次走入母亲的房间,也轻轻地为她盖上了被褥。走到门口,用那双青春的手扣动门把手。就这样:“啪”!锁洞深深地含住了锁舌……(升华主旨)(划线句还与上文第一节和第二节最后一句话相呼应)奶奶的绒线打开柜子,满满的,都是毛衣……从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奶奶织的,每当有人称赞我的毛衣漂亮时,我的心里总是乐滋滋的,骄傲地夸耀着,我的毛衣都是奶奶织的,我总乐此不疲,觉得自己比别人幸福多了。小时候,奶奶总提着一只纸袋子,里面总装着一团绒线,不管走到哪里,纸袋子总不离身。奶奶喜欢坐在敞亮的阳台上织毛衣,绵绵的白云映衬着暖暖的毛衣,奶奶架着一副老花眼镜,手指灵巧地动着,似在编织最柔最暖的白云……那时,我总爱趁奶奶不注意,把绒线团从纸袋里“偷”出来,拉得好长好长,曲曲折折,线的这头是蹦蹦跳跳的我,线的那头是挂着微笑埋头赶织的奶奶……时光就在这长长的绒线中一点点流逝,我也长大了,变得爱美了。看着别人穿着从商店里买来的时尚的毛衣,我常常盯着自己那朴素而带着略微有点俗气的花纹的毛衣发愁。那时,我不再夸耀了,我只是默默地羡慕别人,而奶奶依旧在敞亮的阳台上编织着最柔最暖的“白云”后来,学业变重了,去奶奶家的机会少之又少。我家离奶奶家很远,看着那曲曲折折的马路,我不禁想起了儿时手中的绒线。如今,长长的马路这头是有些小虚荣的我,马路那头是织着毛衣,盼着我去做客的奶奶……偶然的一天,我向朋友们提到我的毛衣从小到大都是奶奶织的,我心中有一丝的埋怨,但朋友们却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我吃惊不已。原来,她们也很想穿自己奶奶亲手织的毛衣,并不是那些商场里用机器编织的衣服,只是有的奶奶不会,有的根本没有机会……我忽然间恍然大悟,是啊,我在羡慕什么呢?我不一直都是那个最幸福的吗?从小被奶奶的爱包裹着……我穿过那长长的马路,来到奶奶家,奶奶高兴得眉开眼笑,热情地招待我。吃饭时,奶奶说“天凉了,你那件红色的毛衣应该短了吧,你拿来,我帮你接接长。你的每件毛衣,我都有多余的绒线……”打开柜子,里面塞满大大小小的绒线团,红的、黄的、蓝的、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