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文(梁成雷)VIP免费

论文(梁成雷)_第1页
1/3
论文(梁成雷)_第2页
2/3
论文(梁成雷)_第3页
3/3
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例分析建宁实验学校梁成雷关键词:方法、主导、信任我们总是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不放心。总觉得如果学生没有老师的讲解就不理解,就记不住,其实,恰恰相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充分相信学生,静待花开。我们来看一则课堂实录: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片段:师:刚刚我们一起默读和跳读了文章,对文章的内容又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并且学习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以及物候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下面我们要学以致用:请你联系课文中学过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列诗文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ppt展示下列诗歌):(一)“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二)《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生1:第一首诗是纬度的物候现象师:纬度是一种物候现象吗?生2:纬度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之一。师:那么,请你谈谈你对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生2:诗中同一种花---玉兰花,先在广州开放,两个月之后在北京开放,这就是一种物候现象,这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是:纬度。师:非常好!文中有原话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请同学找出来。生1:“越往北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尽量简练,但是要能感染学生,师生间的互动,要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有人说,被教育者,当他知道自己在接受教育时,教育效果最差。所以,我们崇尚“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向往“大爱无言,大雪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在这环节的设计,老师只展示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引导,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静待花开,彰显教学效果。二、方法给予学生,依葫画瓢。同样通过一则课堂实录来看看怎么实施。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堂实录片段:师: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给大家举两个例子:(ppt展示)例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是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体现。例2:“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是表示时间的不确定,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请大家按照老师ppt上展示的格式,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我觉得“_____”句,使用了“____”修辞(没有修辞可以省略),写出了“_____”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特点。分析:这个教学设计是引起比较多的争议的,有的听课的老师认为这是授学生以渔,让他们学会了方法。有的老师则认为这是给学生挖了一个陷阱让他们往里跳,或者说是给学生买好了鞋子,不管合不合脚,反正就往脚上套。本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给学生一个模版,让他们依葫芦画瓢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可以更直观的去理解,这也正是“先规矩而后方圆”的道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只是在“不通”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获得的理解。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上会更有竞争力,更有发展潜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摧毁传统课堂的牢笼,还给学生一片知识的天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文(梁成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