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金字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金字塔的特点,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3、能运用所学说明方法进行片段练习。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金字塔的特点,并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进行片段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引入文本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的金字塔,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心灵的震撼。2.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语。出示: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3.那金字塔为什么能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二、品析文本第三节,感悟宏伟精巧1.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过渡句,把上下文巧妙地连接在了一起,知道是哪一句吗?打开书,找找看。2.学生读:出示: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齐读)(1)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点出了金字塔的特点,知道吗?板书:宏伟、精巧3.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金字塔宏伟壮观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指名读)4.出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1)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运用了许多数字)这是说明文中经常会用的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板书)。(2)透过这些数字,你能感受到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数字的旁边,好吗?(3)好,咱们来交流一下,从这些数字当中,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呢?(4)同学们很会读书,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这些数字后面的意思,也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这就是数字的魅力。这些数字的魅力可真大啊,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了,请同学们仔细听,评一评。5、比较: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有40层高的摩天大厦那么高。绕金字塔一周,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你听得真仔细。“相当于、差不多、估计”这几个词语为什么不能删?(这些看似模糊的词,恰恰是说明文中最准确,最严谨的表达)来,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6.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1出示: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1)从10万人,30年看出工程的浩大。(2)这30年间,这10万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干活的?(曝晒)(3)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劳动画面呢?是呀,与其说金字塔是用巨石垒成的,还不如说金字塔是用——古埃及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的,带着我们的理解,带着我们的感情一起读——)7.通过对这两段文字的品读,我们领略了金字塔的宏伟壮观,难怪在人们眼中: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齐读)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读内容,谈感受,悟写法的学习方法我们了解了金字塔的宏伟。金字塔是宏伟的,也是精巧的,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它的精巧?让我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来品读。出示: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你从哪个地方看到了金字塔的精巧?预设:(1)“平整”,你从“平整”看出了精巧。你从“紧密”看出了精巧。(2)“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地方让你看到了金字塔的精巧?(“几千年”说说看)在这几千年的岁月中,沙漠中的金字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风雨的侵蚀、黄沙的打磨)就这样,埃及的金字塔默默地承受着一切,10年过去了——100年过去了——1000年过去了——几千年过去了——(引读: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多么具体的描写,多么精巧的建筑啊!(板书:具体描写)9.难怪在人们眼中: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