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见”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而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以及“和为贵”的道理。重点与难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起因和结果。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指导下,我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法和教法设计的出发点,特制定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读助讲法:在读中感悟语言。尝试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立学习。2、学法:边读边想,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在过程中形成能力,形成语感。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题。2.学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本文将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第1~12自然段)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第13~16自然段)渑池会见第三个故事(第17~21自然段)负荆请罪(师生交流中板书三个小标题)三、细读第一段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2.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个故事都是怎么发生的(起因)?经过怎样(经过)结果又如何(结果)?3.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朗读)四、品读第二段1.学生默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五、精读第三段1.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3.检查自学情况。(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2)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六、拓展探究。1.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文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