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四、教具:黑板,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考公务员,做官。B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请问大家的选择是什么。预设:一般学生都会选择第一个。因为体面。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个人没有什么作为才会去回家种地。引导:可见儒家观念(如“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地位。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另类的人,比如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他们做出的选择却跟大家不一样,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选择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来一探究竟。(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末年反动门阀制度森严,官场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最终归隐。著作:《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PPT展示)(三)、进入诗歌1.齐声朗读这首诗歌。2.解题假如这首诗歌的题目“归园田居”出现在一份报纸上,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后,觉得接下来文章中会说什么内容呢?明确: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等。3.寻找信息留给学生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从诗歌中寻找以上四个问题的相关信息,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在陶渊明笔下,“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预设:官场生活。追问: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比喻。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说明诗人对官场生活持一种厌恶的态度。(东晋官场黑暗腐败,人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追问: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作者对进入官场非常悔恨?引导:“误”,“三十年”等字眼。三十年为夸张说法,其实是十三年。“误”字,仿佛自己是误入歧途,悔恨不已。追问:既然陶渊明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那他把官场中的自己比喻为什么呢?预设:羁鸟,池鱼。追问:“羁鸟”,“池鱼”分别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失去了自由,从而可以看出陶渊明也是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2)为何而归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引导:如果陶渊明是一个善于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之人,那么他不会回归。所以,他不善于追名逐利或者不屑于追名逐利,官场的这种相互倾轧的生活与他自己的本心相违背。用文中的句子就是“性本爱丘山”。不仅仅是天性如此,有句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陶渊明会不会担心自己被同化?所以陶渊明不想要跟世俗同流合污,他想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所以他也想要回归,用文中的话就是“守拙归园田”。(3)归向何处师问:陶渊明归向何处?生答:田园。师问:诗人在官场中如此压抑,不自由,像笼中鸟,池中鱼一样,那么他一旦回归到田园生活,心情如何?预设:兴奋,激动,高兴,满足等。师总结:正因为陶渊明如此激动满足,所以他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自己所回归的田园风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图。请学生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师问:同学们觉得这首诗歌美么?预设:学生觉得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农村生活景象,语言也不华丽,并无美丽之处。师答:我们感觉不到它的美丽,是因为陶渊明笔下,他没有像朱自清那样过多地对景物进行雕琢,而是使用白描的手法不拖泥带水的,把所看到的景物稍微点一下。而我们能感受到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美丽,因为朱对景物进行了雕琢。环节设置:下面我们模仿朱自清的笔法,来对陶渊明笔下的景物进行细节描写,尽量将它的美感表现出来。(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己动笔写一写)找2—3名学生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