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佑清yqchen68@sina.com一、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当代中国课堂教学转型性变革的取向•(一)我国课堂教学多年改革经验的积累与突破•1、20世纪80年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共性特征:减少教师的教授、突出学生的自学。•主要代表: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语文课堂结构改革实验”、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一、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当代中国课堂教学转型性变革的取向•(一)我国课堂教学多年改革经验的积累与突破•1、20世纪80年代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上内容详见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18-520页。•2、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1)主张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要“降低课堂教学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2)要求教师要通过“五还”为学生“活”或“主动”起来创造条件: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还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学生主动的“评议权”。(3)强调根据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个别学习、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游戏、表演等。•3、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针对我国原来以师为本的教育体系的弊端,主张“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其具体内容包括:“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提出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活动设计和课程内容选择应运用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感悟: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读和做,缓说破”。•在教学过程的具体组织上,生本教育通常采取“课前自学、课内汇报、小组合作”的教学流程。•4、一线学校自发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以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郎口中学为典型的学校自主进行的大力度的课堂教学变革经验。•主要特点:控制教师讲授时间,大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先学后教;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使用;等等。•综观国内上述教学过程改革的经验,可以发现,其涉及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高度相关甚至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关系调整(教与学占用教学时间的比重、教与学的先后顺序)、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教学空间布置变化)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上。•这些调整和变革的核心追求或主题是,通过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时空结构及活动方式,以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本体地位、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方式。•(二)相关理论研究的准备和促进•1、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对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体教育”思想形成。•3、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在借鉴的基础上,我国有学者开始研究学生能动活动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将学生自身能动活动看作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4、近些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主动学习等成果,对我国学习中心观念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到了20世纪末期,国内已经形成了非常明确和比较系统的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动活动和自主学习的理论观念。这种理论观念在促进我国教育思想转变和推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三)现实需求与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1、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在国家政策层面鲜明地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比如,文件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