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障碍品性问题成因浅析茶陵县严塘中学:左晚华刘小伟内容提要:儿童期、少年期是生命的初起,成形阶段,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构建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且相当一部分问题将带到成人阶段,甚至伴随终身,给其本人及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我们忽视。关键词: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ir、CD)儿童、青少年、因素一、定义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ir、CD)是指儿童期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CD最轻微、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任性、说谎、逃学、偷窃、打架等;严重的有违法犯罪、甚者为刑事犯罪。此类儿童青少年智商一般正常,但情商较低,与智商相之较远。二、患病的概率由于各自诊断标准、民族(种族)、年龄、CD定义调查方法、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等不同,发病率的报道差异很大。三、致病因素CD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生理因素、自身心理因素及外界情感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作简单的分析。(一)自身生理因素1、遗传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CD与多个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突变有关,且CD有较明显的家族高发性,单卵双生子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国外较著名的寄养子研究显示,父母有反社会行为的,其子女将更多地表现出反社会行为。亲生父母有犯罪史的,其子女犯罪危险性是其他人群的1.9倍。这些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遗传基因说。2、气质儿童气质受遗传、环境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早期养育中表现困难气质的儿童,后期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偏高。3、其它原因造成自身因素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婚前的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药物滥用形成依赖性;有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辐射源史、母亲孕期营养不良或受到明显精神挫折、孕期合并抽风、胎盘早剥、母亲在产期难产、早产、过期产、产程超长等;儿童期有癫痫、脑炎、高烧抽风、高热惊厥长期急慢性腹泻等既往病史;都与CD的发生显著相关。(二)自身心理因素及外界情感因素首先,CD儿童在标准化韦氏智力测验中,语言智商与操作智商不一致。Guerra等报道,高攻击性CD男孩具有:①采用敌视他人的原则来解释社会问题;②解决问题的办法简单、粗暴难以奏效。③很少考虑攻击行为产生的后果。④缺乏“心灵见解”能力,极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活动。⑤缺乏通过回避以避免受到惩罚的个人应变能力。其次,儿童早期出现的违拗行为往往遭致父母的负性介入。长期负性介入可1能直接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为自尊和自我评价低下,负性介入超过儿童耐受时,导致儿童经常性的违拗和反抗形成,结果发展为CD。另一极端是父母的负性情感忽略,诱发儿童不安全感和“过度寻求关爱”。在这种缺乏情感刺激下成长的儿童,会出现介于分离焦虑和愤怒之间的矛盾心理,陷于一定时期的恶性循环后,发展为反应性依恋障碍,最后发展为CD。再次,儿童期、少年期已形成的某些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尚未得到矫正或治疗,对儿童、青少年向CD方向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三)外界环境因素1、家庭因素大量研究证明不良的家庭环境与CD显著相关。湖南医科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罗学荣等报道,父母、对儿童粗暴打骂,严厉的管束,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差,父母管教儿童态度不一致等与CD高发有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刘爱书报道,家中缺乏民主、平等、自由的气氛是11—12岁年龄儿童产生行为问题的首要原因2、社会、经济因素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品行问题和违纪行为与劳动阶层有明显关联。其依据是低收入与家庭不幸之事发生常常相关联。因为低收入更容易导致家庭功能的困难和家庭问题的发生。3、亚文化因素(亚文化,即存在于主体文化中的局部文化。)儿童、青少年所具有的局部文化特征更具有反判性、冲动性和暴力色彩。在青少年团体或生活阶层中,违法行为已视同为他们的一般行为当中,以致于那些缺少接受正常健康教养的青少年很容易融入到这类行为氛围中去。4、伙伴影响因素团体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