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报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沈从文[教学设想]《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因此,本文教学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进行,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有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1~9,介绍美丽的云南]云南——一片神奇的土地。群山深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朝着天际铺陈;时光流逝,丽江古城依然聚散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泸沽湖和她独特的猪槽船相互依存,述说着动人的故事;彩云之南,遥远的边陲之地,东川那片红土地上的阳光,炽热、透明、夺目;云南石林以她独特的姿态屹立在高空之下;水车旁,少女们在尽情嬉戏;竹楼上,白族小伙子为姑娘伴唱……生活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课件10~20,介绍云南的民歌]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聆听那美妙的歌声,去品味艺术的真谛。[课件21: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22,展示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3.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4.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体会沈从文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5.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三、作者介绍[课件23、24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到北京自学写作,早期作品以描写湘西乡俗民风为主要题材。曾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学习方法报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三、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划出生字词并注音、释义。需要掌握的生字词示例:(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迤(yǐ)西蹲踞(jù)酬和(hè)譬(pì)喻淳朴(chún)柞(zuò)木熹(xī)微龙吟凤哕(huì)即物起兴(xìng)(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淳朴:诚实朴素。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课件25、26: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一)速读课文,说说作者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歌唱的情景?[课件27][课件28~30,学生速读课文,概括后明确]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二)细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说说三个场面的对歌在内容上各侧重什么?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课件31][课件32、33,四人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后明确]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山野对歌提问问题唱和回答人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其他故事引经据典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成趣环境村寨传歌“金满斗会”盛况空前民歌课堂气势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