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成长性评价境遇的研究阳泉七中蒿占魁2008年9月16日摘要:教师成长性评价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阻力,诸如应试教育思想的排斥,教师原发性专业缺陷的困惑,体制性问题造成的尬尴,低俗的职业文化的囚禁,使得教师评价工作处于困境之中,教师表现麻木不仁。要有效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成长性评价,加大评价权重,做好政策宣传与引导工作,把成长评价与常规性评价分离开来,并在升职评先等方面强调教师的成长性,逐步深入,逐步让广大教师们接收。关键词:教师成长性评价境遇新课程下的教师评价,重视过程,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性,即科研意识与能力,良好积极的心态情绪等能反映专业发展的要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教师评价的境遇并不比课改前好多少,真正的过程性专业成长性评价遭遇到了致命的窒息性的围困与障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为单办初中,专任教师多为80年代未的大专毕业生,其知识结构、文化功底、专业化水平,都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虽然90年末的文凭热大都将大专学历升级为大学本科学历,但人人都心知肚明,并没有真正提升了专业水平。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强有力的评价体系,来推动教师成长,以应对新形势。学校试图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增加成长性权重,并力图引导教师重视自己的发展与成长,不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终极目标,在现有条件下,境遇中,以研究式的行动来完成社会性需求,同时达成自已的专业化目标。我们就当前境遇在教师评价要素中设计了12%的成长性权重,其内容为: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校本研修等内容。其中充满着“学习、研究、创新”核心理念。结果境遇不堪,严重遭围。境遇之一:应试教育思想的排斥一些教师,甚至领导的思想一直被分数牵着鼻子,对教师成长及以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工作表示不屑,称其为“不务正业,是增加教师负担”,认为学校应该抓住命线“升学率”一丝不得放松,否则就会被社会遗弃。“升学率高就是学校最大的发展,也是教师最大的发展”。这种思想和说法当然是迫于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也就是代社会发言,代社会表白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希望。人们把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提升学生成绩对立起来,犹言教师发展了学生就不发展了,或者把教师看作一个可榨取油水的原料,一个推升学生向上的工具或阶梯。他们对评价的结果表示极大怀疑,我校2005年曾突破重围,以教师成长性为主线搞了一年,到2006年又被推倒重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把一些成长分数高的教师,说成是“有水分”,言外之意是教师搞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所不容的,是水分,应该挤去。教师的成长性评价工作,在这样严酷的境遇中,被挤压被踩踢,不得正常发展。境遇之二:教师原发性专业缺陷的困惑教师在职前专业化培养中或从教生涯中,因左右摇摆的职业评价标准,或专业标准缺位,教师只能依据自身的摸索去实现自已的发展,在实践中因其缺失,故使教师逐渐丧失了对教育问题的独立判断,和对专业自主的追求,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中失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更何况象我校40岁左右的教师,饱受应试教育的奴役,从上学到工作,一直泡在其中,一切听命于政策,严重的抑制了人性中创造要素的成长,也不具备这种研究能力与知识储备。他们一节课上完,如此的教学实践行为,竟没有什么感觉,即使有感受也是浮浅的暂时的。我们学校在对教师成长性评价中,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叙事,即对自己的教学行动进行反思研究,回顾得失,自我检省,要求字数不限,以叙事为主,并从教学事件中思考或抽象出有具有新意的感受与思考来,在博客上发表。有1/3教师参与,并写了具有一定质量的叙事文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必须提到,全校90多专任教师,2/3人没有实实在在的研究能力,或有想法但写不成文,或写了东西但思路混乱,逻辑不清,或想了一套东西而开不了头,或不知道写什么,头脑里没有东西,没有感触。很明显原发性障碍,使得教师们不知所措,或认识不清,至今尚有一部分教师不接受成长性评价。再如近80%的教师不会使用电脑,连开电脑都得求人(可他们都是计算机考试合了格的),事实上从1998年以来,我们一直进行培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