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杜甫罗田县育英高中李灵丽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西门。前临洞庭,遥对君山。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他的前身据说是三国时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在阅兵台旧址建起了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名声益大。现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此诗为诗人杜甫晚年作品,是年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好象把吴国和楚国的疆界划分开,日月星辰都象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宽阔宏伟,衬托了作者的博大胸襟。登上岳阳楼,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象?眼前的景象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之间,音讯全无年老体衰又病痛缠身,生活艰难,只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作者是想到自己凄苦的境遇流泪的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联以“昔闻”与“今上”对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表达了诗人抑郁之情.首联写什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登楼所见之景抒忧国忧民之情登岳阳楼登岳阳楼登临之意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全诗写出了洞庭湖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或写诗人登岳阳楼所见之景),触景伤情,表达了自己衰暮之年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艺术特色•意境开阔宏丽。•感情深沉而曲折。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写法:即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