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如何开展高校课堂目前中职德育教学现状在中国教育报《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一文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平认为,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教学课堂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指向三个方面,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应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者有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应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应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课堂高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过去,不少教师尽管也一直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在内心里,或者在课堂行为表现上,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能力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真正有效的引导还是远远不够。通过教学发现,目前中职德育教育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总的来说,经过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大部分德育老师都能做到细致挖掘教材,创意的设计教学活动,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依然存在教师灌输多,学生交流少;注重教材多,了解学生少;讲清道理多,解决问题少;教给结论多,培养能力少的现状,教师存在的硬伤依然还是教育理念落后陈旧,照本宣科严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案例的选择脱离学生实际等等。中职学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的生源,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在思想、心理状态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应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对未来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德育的过程并不是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德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准确背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能力,而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我们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师课堂,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学生课堂,围绕“学”来建构德育课堂,完成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种相互激发、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备课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德育教材编写的如何完美也不能涵盖所有的教育内容,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的,是有变数的,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我们作为德育老师只能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渗透,这就为德育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今后备课的重心)“设计问题、设计活动”,应当是新教材使用中的重点,也是今后备课的一种趋势,要实现参与体验式教学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而这也是教师在备课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每次备课都很费脑筋的地方。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还要贴近学生的接受水平,贴进教学内容。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一堂课要设计三四个或环环相扣或循序渐进的问题或活动很不容易。多了就会流于形式,少了会意犹未尽,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设计多套方案,多种不同的问题,对老师的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2、备学生、选择案例坚持三贴近原则“备学生”是当前上好课必不可少的备课环节。因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只有提前了解学生对于要讲的这个问题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观点是什么,他们会有怎样的看法,他们的看法存在的偏差在哪儿,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要传递的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