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说课材料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中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音乐艺术的特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作,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本课在小学音乐全册民族音乐文化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每学年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都有安排民族音乐内容的单元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情。五年级的民族单元是——《美丽的草原》是更深层次的递进,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本单元主要是草原的主题,是绿色、生命的象征。草原上分布着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并且有成群的牛、羊、马,也有美丽的传说和音乐。《美丽的夏牧场》是一段体式歌曲,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音域不宽只有六度,由于使用了民族创作手法虽多次反复却不让人觉得罗嗦。我根据五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更有个性,音乐学习的差异性也更明显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一下目标:1、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模仿、听、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能用轻快、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美丽的夏牧场》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草原人民的质朴和热情,使学生喜爱少数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同时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教学重点是:能用轻快、柔和的声音演唱和表现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唱出歌曲的意境。教学难点是:1、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能自己视唱1=G的歌谱。2、能找出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并设计其他演唱形式。教具准备:课件、电子琴、录音机二、彰显主体自悟探究──说学法我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本课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启发开放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到了美丽旖旎的天山,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到情绪的熏陶和歌曲的感染启发开放式教学法:由于音乐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是音乐学习的参与者,力求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音乐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立场、经验出发,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帮助和丰富音乐学习。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能力,本课运用了1、自主探索法。2、小组讨论法。3、主体参与法。自主探索法:通过复习、巩固1=G的五线谱音位,培养学生独立视唱歌谱的能力。小组讨论法:在歌曲的难点解决上,通过小组讨论来获得认识。主体参与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五线谱及歌曲的学习中。四、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一、创设情境(2分钟)在《爱我中华》的音乐声中,教师身穿新疆服装,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激发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与本课相关的文化)二、导入新课(4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学生带到了美丽旖旎的天山,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夏牧场》,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到情绪的熏陶和歌曲的感染。教师介绍: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牧民们愉快地放牧,阿肯在弹唱,瞧:蓝天、白云、河流、羊群、冰峰……真是一幅美景。听!远处传来了新疆姑娘动听的歌声——教师范唱《美丽的夏牧场》。(介绍新疆、介绍夏牧场;教师的范唱给学生亲切、真实的感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