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学设计景东县小马忠辉一、教材分析《活化石》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这篇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树、国宝——大熊猫、水中元老——中华鲟。这些古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生存到今天,被人们称为“活化石”。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学习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像《活化石》这类常识性较强的课文,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他们所喜欢并非朗读和思索,而是在课堂上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及多媒体呈现的缤纷图片,因此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思。在识字教学方面,低年级识字教学是年段教学重点。二年级识字教学应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过程与方法:在读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活化石的知识,有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教法与学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文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深切的情感体验。2.朗读感悟法。“阅读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从而加深理解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活化石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保护稀有动物的兴趣。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计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一)感知化石,学习“化”字。1.出示化石图片,学生初步感知化石。小朋友们看到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化石2.学习“化”字。a.读准音,“huà”是三拼音节。b.认清形,书空。c.练习组词。3.介绍化石。4.揭示课题。很多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都已经灭绝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化石了。但是还有很多亿万年前的动植物,它们摆脱了重重磨难,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科学家把它们叫做活化石。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33活化石》。(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1.师范读课文,学生看课文,注意听清字音,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2.交流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图片展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3.出示生字:博珍孙悉绝肉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认识这几个生字,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含有生字的句子。(三)交流句子,学习生字。1.学习“博”和“植”。在第1自然段里,你画了哪些句子?出示句子: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几亿年前的动物、植物。a.认识“博”字。了解博物馆。从“一块块”你知道了什么?(化石多)从“动物、植物”你又知道什么?(种类多)b.学会“植”字。“植”字是我们要学会的生字。读准音,“zhí”是整体认读音节。组词。你怎样来记住“植”字?对比识记:植——值(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特别注意:“直”里面是三横。)木字旁的字根什么有关?(树木)2.学习“珍”和“孙”。在第2自然段里,你画了哪些句子?a.认识“珍”字。出示句子: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十分珍贵。“珍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银杏树“十分珍贵”?b.认识“孙”字。出示句子: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公孙树”里面的“公”指——爷爷,“孙”指——孙子。“孙”还可以组哪些词?你如何来记住它?3.学习第3自然段里的生字。在第3自然段里,你又画了哪些句子?a.认识“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