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生活性〖内容提要〗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注意生活性。关键词小学思品教育生活性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那么,怎样才能让品德学习回归生活呢?一、学科的系统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感悟的就会越深刻。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化道德认识。二、思想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满足于“道德说教”,每篇课文形式雷同:一般用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德规范。而许多故事缺乏真实性、缺乏思考深度。有时,所用材料政治色彩太浓,令人难以置信,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1、思想上避虚求实。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开放社会里的各种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问题尽收眼底。学生希望老师给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师讲大话、套话。如《做一个诚实的人》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老实人吃亏”“说真话倒霉”等消极观念,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暴露真实的思想。先让学生说出阴暗的一面(占了小便宜,产生危害);再让学生例举光明的一面(老实人吃亏是暂时的,社会上诚实的人是主流)。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激起学生对弄虚作假的憎恶。2、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利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等材料。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三、品德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生活中体验什么是体验?有人说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际上心理学家们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人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和未来人生希冀。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带领学生走入生活,用真实的情境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成为真正体验者。大家都知道,我们要现在的学生去讲勤俭节约,那比五、六十年代要困难得多。但是如果带学生去贫困家庭体验生活,他们就能深刻感悟到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勤俭节约。这样利用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讨论,往往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内化他们的品质,从而指导今后的行为。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