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可能性(说课稿)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汪涛一、说教材统计与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理解当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二、说教法、学法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三、说教学流程1、通过课前谈话,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做好心理和知识方面的准备。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重要步骤。为此,教师精心组织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推测”的过程,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发展。4、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更好地体验“等可能性”,并让学生总结全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反思,同时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再一次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1、尊重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材中直接安排学生通过摸球活动认识“等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等可能性”的认识难度较大。本着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原则和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我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摸球游戏,让学生直观地体验袋子中黄球的个数比红球多,摸到的次数就多。再向学生抛出“怎样才能使红球和黄球摸到的次数差不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心理寻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样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活动与体验是贯穿全课的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对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需要有直接经验和清晰的感受作支撑,这节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亲身经历并感受“等可能性”,把学习统计的内容和认识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已越来越成为现在交往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学生各自围绕实验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提高对可能性的认识,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