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统计怎样教学反思一、强化统计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小同学从未接触过较为"专业'的统计,这一点关于〔老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处理得不好,同学对之丧失兴趣,从而被动学习;处理得好,同学学习兴趣深厚,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统计知识前可以先从小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提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问题,如:"咱们班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第一小组每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等等,在同学整理好处理问题的思路之后,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同学,这些问题其实都属于统计问题,进而具体介绍什么是统计,统计可以帮我们干什么这样。这样,既使同学熟悉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同学思想中的印象,又让同学参加实际调查,极易引起同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强化施行操作,掌握统计方法 动手施行操作是统计教学中的重点,新课标强调统计教学要从以前的注重调查结果转变为重视调查的过程,即要重视施行操作,因为施行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同学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育同学的动手能力,并使同学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如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时,可以结合最近预防 H1N1 流感流行的事实,组织同学对本班同学的体温进行实际测量,记录结果,在老师适时的介绍一些相关医疗卫生常识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让同学作一回小医生,依据收集到的测量结果对本班同学的健康状况予以简单评估。 这样不仅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了,使同学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了同学学习统计知识的积极性,又可以培育同学的动手能力,并能够促进同学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三、联系学习生活,按部就班教学 基于年龄特点,小同学的无意注意往往高于有意注意,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而不喜爱机械的重复。因此施行操作活动应按按部就班的原则,适当加以难度和密度,使同学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调查统计的施行活动中,老师可以在第一天让同学调查在上午 7∶40~8∶00 之间进入校门的同学共有多少人;第二天增加调查在上午 7∶40~8∶00 之间进入校门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第三天再增加调查在中午 7∶40~8∶00 之间进入校门的每个班级同学各有多少人;第四天再增加调查在上午 7∶40~8∶00 之间进入校门的各个年龄段的同学各有多少人,等等。在活动总结过程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天天该时段本校同学到校状况。之后对做得好的同学或学习小组加以表扬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培育同学动手、交际等多种能力,同时又能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