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惧情绪,但他们对朗读课文还是感兴趣的。他们能很快把一篇古诗词背诵下来,但却不能很好地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鉴于这种情况,在这节课里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引导学生品析《清平乐﹒村居》,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韵味。2、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教学难点:凭借诗词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以如何教为重点,转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获得发展为重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现代教学理念。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教材的精华,并对学科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的策源地,通过激活教材,使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确立的新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设计思路:教学设计从“三维目标”出发,是“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教学过程:1一、揭示课题1、出示“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2、有了房子,有了家,心里才安稳,才能安居乐业。二、认识词牌名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课件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词中“破阵子”是词牌名,想一想该如何读好这个词牌名?1、教师范读词牌名后,让学生跟读。2、指导学生读好“清平乐”这个词牌名。【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词牌名的作用,它表现了整首词的意境。】三、初读词,体会韵味1、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谁给我们背背这首诗?(学生背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孩子们天真无邪放风筝的情景,那么辛弃疾给我们带来的《村居》这首词描绘的又是一番什么情景呢?2、出示课件《清平乐村居》。教师讲述: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我们有时候也叫上片、下片。上阕和下阕之间,老师以空行为标志,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一样,读的时候要稍微停顿一下。【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教学以前很少接触,这里一方面介绍了词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对下面的指导朗读做了铺垫。】3、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对重点字句作相应指导。理解“吴音”、“翁媪”;读好“媪”、“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