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误区及建议摘要:文言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无不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但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人意,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和忽视古今结合等。根据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结合短暂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恢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课内外,联系古今。本文将结合笔者学习和工作实际,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教学误区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改进建议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误区文言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文言文在教学中,尤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因此,各级教师无不高度重视文言文教学。但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不尽人意。无论在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教学目的不明确,忽视能力培养由于过度看重考试和成绩,许多教师只要求学生把课文、注释和译文死记硬背下来,忽视了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文言文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能融入教学,学生无法领会到文言文的趣味,久而久之,文言文就变成了学生沉重的“包袱”——学不好、丢不得。(二)教学方法单一,忽略课外延伸“读、译、抄、背”是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四字诀”。无疑,“四字诀”能让学生以最快速度学完课文,可也仅仅是学完课文,教师并没有对课外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把我国的文化瑰宝变成了咬文嚼字的考试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令他们沦为抄写机器,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自是必然。(三)忽视古今结合,割裂两者联系诚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和典章制度等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时空距离,因此,文言文的字词含义、语言表达形式和表现方式等都与白话文有着明显差异,而这种特点又增加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难度。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并非毫无联系,而是继承发展的关系。从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文言文教学忽略了古今的必然联系,陷入了艰涩的文字考究之中,使文言文教学越来越难达到语文教学所需的效果。二、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改进建议根据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结合短暂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恢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课内外,联系古今。例如引导学生自主释译、质疑、讨论,夯实文言文基础,通过品味鉴赏、总结拓展,提高学生文言文读写能力,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效果。(一)明确教学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明确地提出了基本理念: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明确文言文教学目的,第一是必须达到语言知识与技能认知的目的;第二是达到文学欣赏目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课本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及用法,而且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熏陶。(二)改进教学方法1.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小组竞赛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按需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或多组进行课堂竞赛,在预习时就以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课文知识,并提出译文,作为竞赛题目的一部分。课堂竞赛时,教师亦需补充题目,如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难点。学生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得认真思考,深入地讨论研究。这样,在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对所学知识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的总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