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一个学者。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高效课堂让学校的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呢?一、精致的导语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导入好,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当地激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打开学生智慧的窗口,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精致的导语还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为上课做准备,让整个课堂都灵活起来。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二、正确解读文本,确定教什么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制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再去研究怎么教,再去用心研究教学方法,选取巧妙的教学方法使目标实现达到最高效,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三、按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策略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展开教学,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保证知识与技能的落实是在学生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教学策略提倡以学习取向为教学的起点,而非知识的逻辑起点,顺应学生的内部自然,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种架构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即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发生兴趣,强化了导致学习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动机,所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四、高效教学应读占鳌头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高效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我认为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需做好三个“到位”。一、优化课前准备,预设到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进行有效的预设。1、吃透教材,文本预设到位。新课程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预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学一篇文章,教师应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对文本潜心阅读、反复揣摩、细细咀嚼,悟出“三味”(文味、情味、人文味)。2、师本预设到位,以学定教。所谓师本预设就是根据文本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预设教法、学法,以学定教。如《野草》是夏衍写的一篇杂文,文章蕴涵着作者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作者的写作意图难以把握,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读者的距离?如何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是教学前反复思索的问题。课文中写到种子将人的头盖骨分开,小草从石块间透出,看似写种子的伟大生命力,实则在歌颂强大的抗战力量,无谓的民族精神。思虑至此,教学目的豁然开朗。二、优化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到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