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行为分析1994年,纽约精神病医生亿凡·金泊格宣布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障碍——网络成瘾症(IAD)。此后,许多心理学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美国康狄格州心理学家——DavidGreenfield博士发现:“互联网和电视非常相似。不过,电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互联网给人的那种无边无际的感觉却能使你更加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那么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是不是网络成瘾症(IAD)呢?笔者从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玩网络游戏的单位时间是4小时以上。最多的可以是几天甚至是一周(报纸上的报道,不属于调查的结果)。平均每周玩网络游戏的次数超过2次。根据网络成瘾症(IAD)症状显示,笔者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就是网络成瘾症(IAD)病人,如果要他们在短时间内离开网络游戏是非常困难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心理分析事实证明,中学生沉迷与网络游戏不是偶然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共同原因的结果。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如下之心理:1、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要动手去试一试。对于网络游戏亦是如此。2、自尊心的驱使。现在的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当听到同学或朋友在一起交流玩网络游戏的体会的时候,他们就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又落后在同学后面了,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3、强迫性心理。在以上两种心理的驱使下,加上网络游戏强大的宣传效果,学生就会强迫自己进入网络游戏中去体验。当他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后进而就会认同网络游戏。一旦他们认同网络游戏后,他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刻苦“修炼”,从而为追求网络虚拟的“级别和境界”不断沉迷下去。以上种种心理反映了学生从接受网络游戏到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在这些学生的背后,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这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大都比较敏感,喜欢独处,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学校3的规范。这些心理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即网络游戏才是他们真正的玩伴,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在此过程中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训练了他们反映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等。几点建议和对策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问题,现在在全国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趋势。为此,新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加进了健康上网的要求。笔者针对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以下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并从中摸请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比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成就感,于是转移注意力,在网络游戏中强迫自己修炼,以此去寻找自己的成就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这种依托于网络游戏取得成就感的狭隘思想,并在行动上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以此来找回他们的自信心和建立正确的成就感基点。2、充分利用班会课,利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感化学生,在全班形成一种对网络和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比如,笔者就专门组织学生自测了“我是否沉迷于网络和网络游戏”的心理测试,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处境,随时提醒自己。同时,对那些老想玩游戏的同学区别对待,让他们自己制定一个有效的计划,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玩,时间不超过1小时,什么时候彻底不玩;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告别网络游戏。而且,笔者还让这些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心理病历,谈谈自己是如何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到学习和其他有益的活动中去。以此借助学生自己的不断增长的自我控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告别网络游戏。3、与信息老师及时沟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网上习惯。在新课标下提倡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包括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包括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有效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由于信息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学生对他们的信服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信息老师的这种信服,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上习惯。4、教师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理性的认识网络。各科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开放的题目,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网络查阅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