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史观:近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古代的交通工具图说历史南方:木船;北方:马车轿子百姓步行动力:人力、畜力特点:速度慢图说历史古代的通讯工具书信(带信、飞鸽、驿站)烽火●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进步:+动力:机械动力(蒸汽-内燃-电气)●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电报:有线、无线电话:有线、无线互联网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轮船——航运交通火车——铁路交通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汽车——公路交通飞机——航空交通一、火车和铁路业的发展(陆路)1、晚清时期(1840-1912)①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拆)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1)原因:洋务运动发展需要(解决运输)(2)意义: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诞生③辛亥革命前(1912):奠定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成就:京张铁路(1909)(2)原因:A列强资本输出,争相修筑铁路B实业救国,开展收回利权运动,民间集资修路2、民国以后(1912-1949)进展缓慢,西南、西北与内地没有铁路●原因(1)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落后(2)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一条长10千米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被破坏,他们弃用冒白汽、拉长汽笛的蒸汽火车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综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举办一些民用工业,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生的煤炭运出而修建了唐胥铁路。说明:受中国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清政府愚昧无知,使先进科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1905年,清政府派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才真正开辟了中国人自办铁路的崭新篇章(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1909年,京张铁路他一生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典范。他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代表了炎黄子孙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周恩来总理评价他是“中国人的光荣”。今天,“詹天佑奖”已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项目的最高奖项,在世界上亦影响深远。一、火车和铁路业的发展(陆路)3、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①铁路建设:“一五”:宝成铁路(西南)“二五”:兰新铁路(西北)“九五”期末(2000年)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②机车改进:基本告别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③铁路大提速:1997年起,大大提高运行效率●原因:民族独立经济不断发展政策推动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技术不断发展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二、汽车和公路业发展(陆路)1、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城市公共交通出现(有轨电车)2、清末民国初:近代筑路技术传入3、民国时期:发展缓慢●原因:旧中国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4、新中国:发展迅速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1902年3月,上海租界出现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