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块糖》教学案例(修改稿)东湖一小武志发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一课时《有多少块糖》。课题:有多少块糖科目:数学课时:1课时一、案例背景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在数一数活动中,感受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能根据具体的情境或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借助直观手段和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能结合画图和操作,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二、教材分析《有多少块糖》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下一步学习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技能出发,经历数数问题抽象出相同加数连加法的过程。教材中有三个数数问题:摆一摆、数一数,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算一算。它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方阵排列出的糖块,用加法算式列出糖块的个数,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做好铺垫。三、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仅仅局限于已经学习的加法、减法上,对于乘法学生是初步接触,理解乘法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当然,有的学生提前掌握了乘法知识,能够用乘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也要控制课堂节奏,照顾大部分学生,避免拔苗助长,导致孩子们学习不扎实,出现差异化。四、设计思路问题导入,认识新知自主操作,合作交流学以致用,巩固提高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在具体操作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感知几个相同加数加法运算的特殊性。六、教学目标1、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2、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七、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难点:学会通过动手操作和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八、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哦!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法。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有:·一块一块地数:1、2、3·两块两块地数:2、4、6、8·五块五块地数:5、10、15、20······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说出根据数目的多少选择不同的数法的时候,更应该给予表扬。由学生已经具备的跳着数数的方法和技能引入新课,既为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合作探究1、数一数,填一填。师:自由数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看图数一数,填一填,能做到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一数,把第二幅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并相应地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为学习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奠定基础。2中的糖块按行数一数。然后交流。生1:第一幅图中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2列,一共是14块。5-8组试做52+15-9=生2:第二幅图中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是12块。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生:第一幅是2+2+2+2+2+2+2=14(块),第二幅是3+3+3+3=12(块)。2、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