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课题:端午日执教:任海燕地点:七(3)班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象的能力。3、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教学重点:赏析“赛龙舟”的场面描写。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指名答)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3、那么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4、其实,各地的端午节习俗并不完全相同。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湘西小镇,感受那里端午节的热烈气氛。二、简介作者1、不过在领略湘西端午日的民俗风情之前,我们要感谢一个人,就是沈从文先生。季羡林评价他说:“湘西那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从文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2、请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沈从文3、老师补充:小学毕业,大学教授,自学成才。代表作《边城》三、检查预习1、我们继续分享大家的自学成果。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四、整体感知1、合上书,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完后迅速说出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板书:湘西端午民俗)(1)听读(2)指名答: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赶鸭子2、打开书,看一看在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品均用墨?(1)不是。详写赛龙舟,略写赶鸭子,其他三种一笔带过。(2)这就叫有详有略(3)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印象最深,主要活动,关联中心)(4)你们讲的很有道理,说明你们读书时有了自己的思想,也说明作者这样安排是恰当的,即做到了详略得当。(板书)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3、再看看作者介绍这些民俗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1)指名答:时间顺序(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数天以前、赛船过后、天晚)(3)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介绍的,偶尔运用倒叙和插叙补充介绍,思路清晰,又突出重点——赛龙舟的场面。这种条理清晰写法也值得我们借鉴。五、重点赏析11、那么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把赛龙舟这个重点民俗写生动的。2、出示探究练习第二题(1)自己圈点、思考(2)指名答,答后追问:为什么以动作描写为主?(3)除了他们,作者还写了什么人?为什么要写“两岸人呐喊助威”?a、指名答b、引导:如果说描写带头的、鼓手、锣手等人是正面描写的话,那么写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就是——(侧面烘托)。所以作者在写赛龙舟的场面时运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简称为正侧结合。c、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对赛龙舟的场面进行侧面烘托的?学生答后,明确:都为赛龙舟渲染了喜庆热烈的氛围。d、指导朗读3、除了正侧结合,你还能发现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1)虚实结合(2)哪里是虚写?a、指名答b、虚写在这里就是作者的联想(3)虚实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明确:能使所写的事或物更形象,更逼真,既让人身临其境,又能催人遐思。(4)出示探究练习一,同座位交流后作答六、探究主题1、以上我们赏析了本文中最精彩的赛龙舟。赛龙舟的场面很激烈,取得胜利很光荣。我们想一下,赛龙舟靠什么才能取得胜利?(1)答:团结合作。引导:有一句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2)作者在文章中就表现了这种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当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湘西的淳朴民风。七、总结运用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能用这些方法来写一件事情吗?3、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正侧结合、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写得好。八、课后小作文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多媒体展示)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