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有一流人之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鲁迅《无花的蔷薇》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徐复观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余世存《非常道》1.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四十年前,“批林批孔”,举国共讨之,全民共诛之,砸烂狗头,批倒批臭。四十年后,“国学”大热,有司敬拜之,学生诵读之,伟大复兴,拯救世界。“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颜渊第十二孔子身后两千年,竟应验到自己身上。又如今日之无良媒体,某人成名之时捧上天,事发之后打入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群众的眼睛,未必雪亮,反而多为《乌合之众》、《狂热分子》。真理的掌握,未必在大多数人手中。浮云纷繁,真相难辨,怎么办?孔子说:“必察焉。”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愤、悱:经过思考,话到嘴边,想说又说不出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全知全能式的统治者?还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拥有课堂上最大的话语权,由教师来作问题的总结,可能更深刻和全面。不过代价是学生失去了这样一个提高自身思考能力的宝贵机会。学生的思考层次可能会浅一些,想得也不全面,可是,起步是最宝贵的,只要由此迈出第一步,来日方长,何愁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子贡曰:“我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公冶长第五西哲伏尔泰亦有云:“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文:Jenesuispasd'accordaveccequevousdites,maisjemebattraijusqu'àlamortpourquevousayezledroitdeledire.英文:Idonotagreewithwhatyouhavetosay,butI'lldefendtothedeathyourrighttosayit.——Voltaire历史学家瞿同祖论及“封建制”时,曾言:“不强我同于人,也不强人同于我。”中世纪十字军九次东征,血流千里,伏尸百万。今日回教原教旨主义者发动“圣战”,恐怖袭击,祸及无辜。你信你的上帝,我拜我的真主,他迷他的佛祖,拜金的拜金,信唯物论的信唯物论,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到底谁的对,死了大家自然就明白。活着的时候,瞎折腾个啥呀!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第九为人莫逼,装逼遭雷劈。连孔子自己都没装圣人,摆老资格。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匹夫:普通人翻译成现代白话即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老罗文革时,“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