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鸟类(教学设计)柘皋镇中心学校尹兵一、教材分析鸟类是会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种类繁多,是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其结构而言,有着一系列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本节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从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真正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技能目标:学会由局部到整体观察生物的方法。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探究活动。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以及互助,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2.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三、教学过程导入分别讲述明朝万鹏的故事和清朝徐正明的故事,引出人类一直有想翱翔天空的梦想,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如果给人安上翅膀,人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吗?那么鸟类又是如何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的?引发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教师总结带入新课。新课教学活动一:多种多样的鸟环节一:比赛看看哪组说出鸟类的名称最多,并要求说出他们的居住环境。教师点拨总结引入课本内容。环节二: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内容,并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学生思考填答,教师总结。(1)完成课本上的表格。(2)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有什么联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提示:鸟的喙形状不同,都与其食性相适应。鸟的足特征不同也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3)鸟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教学活动二:鸟的主要特征环节一:不看课本的前提下,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认为鸟类可以飞行的原因,教师巡视督导指导并给予适当评价。环节二:请写的最全面的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鸟,并将自己描述的鸟的特征体现在绘画中。教师评价并引导出外形、羽毛、胸肌、骨骼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方向可以更加准确到位。环节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书中探究,并回答以下问题:探究外部特点:(先从外部形态开始观察)1.你们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空气产生的阻力。2.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被覆羽毛,起到保温保护,而且前肢变成了翼,可以扇动空气,使鸟类可以飞行。3.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探究内部结构特点:由此看出鸟的外部形态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鸟类的内部结构如何呢请大家根据家鸽的内部结构彩图来进行探究。4.请大家回忆一下,吃鸡肉时哪部分鸡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观看家鸽的骨骼模型,特别是胸部的骨骼有何特点?胸肌最发达,可以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的胸肌重量是体重的五分之一,人的胸肌是体重的120分之一。这么多的胸肌需要一个可以附着的结构---龙骨突。胸部的骨骼突出来,成为龙骨突,有利于增加胸肌的附着面积。除此之外,鸟的骨骼占体重的5%~6%,人的骨骼占体重的18%,可见骨骼的特点是: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减轻体重5.鸟类在空中飞行是剧烈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力,你们认为能量从食物中获取,那么鸟类在食量和消化方面有哪些特点?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巨大的耗能需求一只小乌鸦每天要吃下超过它体重的食物;一只体重约二公斤的肉食鸟类在一天内能把二公斤的鱼吃得精光!杜鹃幼鸟的食量更是大得惊人,它竟能在一天中吃掉18条小蜥蜴、39只蚱蜢、3只凤蝶蛹、43只甘蓝蛆、5条金龟子幼虫、4只圆蛛、50只黄粉虫及大量蚂蚁卵。有喙无齿,直肠短,随时排便———减轻体重完成探究,总结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骼轻、薄、坚固,长骨中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环节四:继续探究鸟类的其他与飞行有关的特点。...